欢迎您进入某某淀粉企业有限公司

热门关键词:

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在京召开

返回列表 来源: 浏览: 发布日期:2024-04-03 10:08【

2024年3月23日,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、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主办的“尊龙凯时平台怎么样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”在京召开。教育部原副部长、关工委主任李卫红,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李永智,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,教育部关工委秘书长郝雅梅,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处长唐勇林,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,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,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军,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、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,全国妇联中国儿童中心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夏蕊,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等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本次论坛。

论坛活动会场

教育部原副部长、关工委主任李卫红表示,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,未成年人教育逐步进入到智能化阶段,能够通过提供个性化教学、智能化辅导、全科化反馈、人性化互动,实现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双向奔赴。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科技伦理与社会风险,应继续坚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积极发挥“五老”作用,引导和助力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教育,为下一代提供一个全面、深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,实现健康成长。李卫红表示,教育部关工委将继续加强与北师大新型社会治理智库的合作联动,更好地咨政育人,打造实践基地,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应有贡献。

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处长唐勇林在致辞中指出,人工智能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,也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第一要坚持科技向善,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心理健康、眼健康等领域,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;第二要坚持鼓励创新,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;第三要坚持规范应用,不断完善制度,推进规范化的技术应用,使人工智能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。

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、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韬表示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最具想象空间的新质生产力。当前,全球人工智能博弈白热化,其中既有技术之争、产业之争,也有标准制度之争,更有话语权之争,而归根结底是下一代之争。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,有助于夯实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物质技术基础,重塑学习与教育模式,推动下一代认知方式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跃升,提升下一代的数字可行能力,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。安全是发展的保障,发展是安全的前提,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。应加快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,积极开展伦理规制与治理研究,让人工智能“向善而生”。

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李永智指出,人工智能尚处于发展的婴幼儿阶段,从概率推理到概念推理,从“一本正经地胡说”到知识涌现,还有较长的路要走。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不大,但长期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。今天的教育应对是解决明天人类文明问题的种子。面向人工智能挑战,应尽快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认知教育;建立政府主导,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安全、公益、可控的“纯净”人工智能训练模型;针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,开展有组织的科研;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;加强校长培训;严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意识形态风险;鼓励开展人工智能的教育实验;关注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前沿实践。

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指出,当下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具有颠覆性作用,对教育尤其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挑战大于机遇,应从研发自主可控的认知大模型、加强立法与制定政策框架、关注学生智能素养的培养、加强研究先行尤其是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,谨慎、理性、有步骤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。在实际操作中,应将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重点,考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安全性、科学性、有效性、平等性,以重点高校作为试点先行,谨慎开展大面积推广。

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军指出,青少年的健康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基础,关系着家庭健康和命运,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。人工智能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有诸多应用,如通过机器学习实现疾病预测及早期干预、优化健康管理、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;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可实现智能心理问诊和情感分析、信息检索和个性化健康建议;通过计算机视觉可实现视力筛查和眼病预防、身体姿态和运动分析、开展互动式健康教育;通过视频生成可建立智能健康信息平台、辅助健康教育等。但同时也应警惕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。

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指出,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下一代健康成长是亟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时代命题,从心理学发展视角来分析个体发展和外在的影响因素,应从三个方向深入思考人工智能赋能下一代健康成长。一是持续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脑发育规律的研究,探索硅基智能和碳基智能之间的关系,推动教育变革;二是明晰人工智能时代儿童青少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,使其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;三是基于脑智发育规律和核心素养,采用新研究范式,全面优化“学校—家庭—社会”三位一体教育。

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表示,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对“教”与“学”的主体产生极大影响,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变革。应在高质量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指引下,坚持应用与治理双轮驱动,构建教育数字化发展新模式。具体而言,一方面通过应用创新“换挡提速”,为教师能力边界提供补充拓展,推动教学内容形式全面升级,革新教学互动体验;另一方面通过治理升级“保障安全”,聚焦“工具本身”加强风险防护,聚焦“用工具的人”提升各主体智能素养。

会上,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发布了《向善而“生”—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科技伦理框架研究报告》。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周瑞春介绍,报告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新机遇、主要应用场景、技术运行逻辑、内在风险机理,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与科技伦理挑战,并对包容创新发展、引导科技向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。

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政办主任李睿深主持,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朱瑞参加。教育部相关部门及中国移动研究院、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代表,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部院系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。(大海)